蒋介石在败走台湾后,内心充满了愤懑与不甘。他始终未能从自己身上找到失败的根源,而是将所有的责任推卸给了外部的客观因素。蒋介石曾在日记中怒斥两个人,声称“失去江山的痛苦全是因这两人所致,这两人是国民党失败的主要元凶。”
那么,这两个人究竟是谁呢?国民党的溃败真的是因为他们的存在吗?自内战爆发以来,国民党接连遭遇失败,军事上屡战屡败,甚至连党内也出现了严重的分裂。国民党的许多高级将领,本身就是军阀出身,蒋介石当初将他们纳入麾下,给予了大量的承诺和好处。如果没有这些好处,这些军阀又怎会甘心放弃自己的地盘,愿意为蒋介石效命生死呢?
然而,自从内战打响,国民党的局势急转直下,蒋介石的行为也发生了显著变化。他为了保持自己嫡系部队的优势,往往先让其他军阀的部队出战,造成了这些军阀部队的巨大伤亡。这样一来,跟随他的军阀们逐渐产生了不满,他们认为蒋介石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,常常让他们的部队去充当炮灰,去为他抵挡枪炮。这种做法引发了军阀们的愤怒,他们把矛头指向蒋介石,认为现状的恶化完全是蒋介石导致的,并要求他下台。
展开剩余82%这些军阀之所以敢联合起来逼迫蒋介石,要求其辞职,是因为有一个领头人——桂系军阀的李宗仁,他也恰好是蒋介石的死敌。蒋介石和李宗仁虽为结义兄弟,但两人之间并没有什么深厚的兄弟情义,反而因权力之争成为了生死冤家。
李宗仁和蒋介石的裂痕,实际上源自权力之争。蒋介石当时在党内的势力并不强大,因此急需依靠像李宗仁这样的军阀来巩固自己的地位。为了争取李宗仁,蒋介石不仅给予了他大量军火,还向李宗仁提供了20万元的军饷,并亲自书信拜访,表示要与李宗仁结为兄弟。李宗仁看到蒋介石如此诚心,便答应了,成为了蒋介石的结拜兄弟。
在合作初期,李宗仁力挺蒋介石,公开宣称“同舟共济”,两人相互扶持。蒋介石借助李宗仁的力量在党内争取了更多的权力,而李宗仁则借助蒋介石的支持逐渐强大了自己的军力。然而,随着李宗仁桂系的军力日益强盛,蒋介石开始担忧,一旦李宗仁的势力过大,他可能就不再听从蒋的指挥。
于是,蒋介石暗中向何应钦求助,策划如何削弱李宗仁的军力,希望能够避免李宗仁成为对自己政权的威胁。没想到这一秘密策划最终泄露,李宗仁得知后心生防备。尽管表面上两人依然是兄弟关系,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裂痕早已加深。
特别是在孙传芳带领重兵攻打蒋介石部队时,蒋急需李宗仁的支援,但李宗仁却选择袖手旁观,最终使两人彻底翻脸。李宗仁与阎锡山、冯玉祥联合起来发起反蒋运动,企图逼蒋下台,然而由于张学良的奉军倒向了蒋介石,反蒋力量遭遇了惨败,李宗仁不得不退守广西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李宗仁和蒋介石虽有过合作,但两人的矛盾始终未能完全消除。李宗仁在抗战中的表现卓越,多次击败日军,获得了极高的威望,这也让蒋介石对他心生忌惮。为了防止李宗仁的影响力继续扩大,蒋介石开始试图削弱李的桂系军阀的力量,他通过任命李宗仁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,表面上看似升职加薪,实则是剥夺了李宗仁的实际指挥权。
李宗仁对蒋介石的手段早有察觉,他看穿了蒋介石的算计。正如古语所说:“飞鸟尽,良弓藏,狡兔死,走狗烹。”蒋介石通过削弱各大军阀的兵力,企图掌握更多的控制权,这使得军阀们越来越不满,最终他们选择反抗。
当国共内战爆发后,蒋介石再次试图拉拢李宗仁,但李宗仁早已看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,坚决拒绝了蒋的请求。无论蒋介石如何示好,甚至亲自写信求援,李宗仁始终没有出兵。
蒋介石虽然屡次求助,但最终未能获得李宗仁的支持。两人的恩怨早已难以化解,蒋介石将李宗仁视为国民党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,尤其是在蒋介石败走台湾后,他在日记中愤怒地斥责李宗仁,认为是李宗仁的拒绝出兵让他丢失了江山。
除了李宗仁,蒋介石在日记中还痛骂了另一位“罪人”——美国的马歇尔将军。当时,美国政府是蒋介石的重要支持者,但支持的背后并非友谊,而是利益。美国为了确保中国的局势稳定,派遣马歇尔将军来促使蒋介石停止内战,寻求和平解决。然而,蒋介石对和平的看法并不买账,他坚信自己能够击败共产党,并不打算向马歇尔或美国妥协。
马歇尔将军抵达中国后,蒋介石以极高规格的礼仪迎接他,然而他并未意识到,马歇尔此行的目的是劝他停战,而蒋介石却对这一提议嗤之以鼻。最终,蒋介石不仅拒绝了马歇尔的和平建议,还对马歇尔提出的改革要求感到不满,甚至将其逐客。
随着内战的深入,蒋介石的军队屡战屡败,他不得不再次向马歇尔寻求帮助。然而,美国对于蒋介石的失望与日俱增,最终拒绝了他的请求。蒋介石在日记中愤怒地斥责马歇尔是一个唯利是图、助纣为虐的小人,认为他不仅没有为国民党争取支持,反而处处与蒋为敌。
蒋介石固然心怀不满,将李宗仁和马歇尔视为导致国民党失败的元凶,但实际上,国民党败走台湾的根本原因,在于蒋介石的自私与权力欲望。蒋介石一味推崇个人利益,背离人民,导致了党内的分裂与不满。正如古语所说,“得民心者得天下”,蒋介石忽视民意,最终走向了失败的深渊。
发布于:天津市正规股票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